DeepMind首席科学家揭秘:大模型推理的四大核心与未来之路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引言
大语言模型(LLM)如ChatGPT和Claude,它们惊人的语言能力背后,最令人着迷也最富争议的就是“推理”能力。它们是真的在思考,还是仅仅在进行复杂的模式匹配?这个问题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(AGI)道路上的关键路标。最近,Google DeepMind的首席科学家Denny Zhou在斯坦福大学CS25课程中的一场讲座,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清晰、最深刻的答案。
本文将深入解读并扩展Denny Zhou的观点,为你揭示大模型推理的四大核心洞见,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对于任何关注AI资讯和人工智能前沿的读者来说,这都是不容错过的一课。
核心洞见一:推理的本质是“中间步骤”生成
很多人纠结于LLM的推理是否与人类的逻辑思维相似。Denny Zhou提出了一个更为务实和精辟的定义:在LLM中,推理仅仅意味着在模型输出最终答案之前,有意识地生成一系列中间步骤(tokens)。
这一定义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剥离了哲学思辨,直指技术核心。关键不在于模型是否“理解”了问题,而在于它能否通过生成“思考过程”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。
- 理论支撑:Zhou的团队从理论上证明,任何能用布尔电路解决的问题,都可以通过一个固定大小的Transformer模型,通过生成足够多的中间token来解决。
- 实践意义:这意味着我们不必无限地扩大模型参数规模。通过教会模型“多想几步”,一个中等规模的模型也能爆发出惊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就像一个学生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题时,通过在草稿纸上列出详细的解题步骤,而不是直接心算出答案。
这种对推理的重新定义,是理解当前所有LLM能力边界与潜力的基石。
核心洞见二:从提示到强化学习,唤醒推理能力的演进之路
一个有趣的发现是,即便是未经特别微调的预训练模型,也潜藏着推理能力。挑战在于,这些正确的推理路径并非模型的“首选答案”,标准的贪婪解码(Greedy Decoding)方法会直接跳过它们,给出最可能但不一定正确的答案。
为了唤醒这种沉睡的能力,AI研究者们探索出了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:
- 早期探索:提示工程 (Prompt Engineering):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。通过在提示词(Prompt)中加入一句“让我们一步一步思考”(Let's think step-by-step),或者提供几个带有解题步骤的示例(即思维链提示,Chain-of-Thought),就能显著诱导模型生成推理过程,提升答案的准确率。
- SFT的尝试与局限:监督微调(SFT)是下一步。研究者收集大量“问题-解题步骤-答案”的数据对,对模型进行微调。这在特定任务上效果很好,但泛化能力有限,模型很难将在数学题上学到的推理能力迁移到其他领域。
- 终极武器:强化学习微调 (RLFT):如今,强化学习微调被认为是激发和提升模型推理能力最强大的方法。其核心思想是,让模型自己生成大量的解题方案,然后用一个“奖励模型”或简单的规则(比如数学题的最终答案是否正确)来判断方案的优劣,并以此为信号来优化模型。这种“自我提升”的机制,使得模型的推理能力能够持续、泛化地改进,这也是OpenAI等顶尖实验室取得突破的关键。
这条演进之路,不仅是技术的迭代,更是我们对如何与人工智能协作、如何引导其“思考”的理解在不断加深。最新的AI新闻和研究动态,都可以在
https://www.aigc.bar
这样的专业AI门户上找到。核心洞见三:聚合的力量——“三个臭皮匠”胜过“一个诸葛亮”
即便模型已经学会了推理,单次推理的结果也可能存在随机性或错误。如何进一步提升推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?Denny Zhou给出的答案是:聚合。
与其依赖模型单次生成的答案,不如让模型生成多个不同的推理路径(响应),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将它们聚合起来,选出最优解。
这背后的数学原理被称为“边缘化”(Marginalization)。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多次采样来逼近最可靠的答案。一个非常简单但极其有效的实现方式是“自洽性”(Self-Consistency):
- 让模型对同一个问题,生成5个、10个甚至更多的不同解题过程。
- 忽略中间过程的差异,只看最终得出的答案。
- 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答案作为最终输出。
这个方法就像是让一群“思考者”独立解决问题,然后通过投票选出共识答案。实践证明,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提升模型在数学、逻辑和代码生成等任务上的表现。
核心洞见四:检索即推理,实用主义压倒哲学思辨
关于“LLM究竟是在推理还是在检索(从庞大的训练数据中找到相似答案)”的争论从未停止。Denny Zhou对此持一种非常务实的工业界视角:不必纠结于定义,如果检索能够帮助模型更好地推理,那就大胆地用。
将检索与推理相结合(即我们常说的RAG,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已被证明是极其强大的策略。
- 案例一:回忆相关问题:在解决一个几何问题时,如果直接提问,模型可能会失败。但如果在提示词中加入一句“回忆一个相关的问题,然后解决这个问题”,模型可能会先检索出一个关于“计算两点间距离”的公式,然后再利用这个“知识”成功解决当前的面积计算问题。
- 案例二:“后退一步”思考:在解决复杂问题前,先引导模型“后退一步”,思考解决此类问题所需的一般性原则或抽象概念,然后再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具体问题。
这些例子清晰地表明,检索不是推理的对立面,而是其强大的催化剂和辅助工具。它为模型提供了事实依据和解题思路,使其推理过程更加有据可依。对于希望利用AI变现、构建可靠应用的开发者而言,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转变。
结论:真理至简,LLM推理的未来展望
Denny Zhou的分享为我们拨开了大模型推理的迷雾,总结起来就是四个简单而强大的原则:
- 推理即步骤:比没有推理更好。
- 强化学习:比监督微调更好。
- 聚合答案:比单个答案更好。
- 检索+推理:比纯粹推理更好。
展望未来,他认为研究的重点应该从刷榜(在学术基准测试上取得高分)转向构建真正能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应用程序,特别是那些没有唯一、可验证答案的开放性任务。
正如物理学家理查德·费曼所说:“真理总是比你想象的更简单。” LLM推理的底层逻辑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,但其涌现出的强大能力和未来的巨大潜力,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塑造。要持续跟进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,关注像
https://www.aigc.bar
这样的AI日报和资讯平台,将是你的最佳选择。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