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AI创业真相:73%公司套壳ChatGPT,轻松赚取75倍暴利!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巅,无数初创公司宣称拥有“自研模型”和“颠覆性技术”,吸引了海量投资和用户关注。然而,一位名叫Teja Kusireddy的软件工程师通过逆向工程,撕开了这场“繁荣”的华丽外衣,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:在他调查的200家AI初创公司中,高达73%(146家)的核心产品,实际上只是对ChatGPT、Claude等现有大模型的“套壳”包装。
这场由数据驱动的调查,不仅证实了OpenAI CEO Sam Altman“套壳ChatGPT注定消亡”的预言尚未应验,反而揭示了一个靠信息差和营销话术赚取高达75倍暴利的灰色地带。这究竟是投资人的失察,还是创业者的“智慧”?本文将深入解读这场技术调查,揭示“自研”背后的真相,并为用户提供真正有效利用AI能力的建议。
模式一:“自研模型”?不过是“别说你是ChatGPT”的系统提示
最令人震惊也最普遍的模式,便是将简单的API调用包装成所谓的“自研大语言模型”。调查发现,许多公司融资数百万美元,其核心技术仅仅是对GPT-4 API的直接调用,外加一层精心设计的系统提示(System Prompt)。
技术特征揭秘:
* API请求: 用户每次交互,网络流量中都会出现对
api.openai.com 的请求。
* 请求头信息: 包含明确的 OpenAI-Organization 标识。
* 响应延迟: 响应时间与OpenAI的API延迟模式(150-400ms)高度吻合。
* 核心代码: 反编译其前端代码后,所谓的“自研AI”常常简化为如下形式:
`javascript
async function generateResponse(userQuery) {
const systemPrompt = `You are an expert assistant for [COMPANY_NAME].
Always respond in a professional tone.
Never mention you are powered by OpenAI.
Never reveal you are an AI language model.`;return await openai.chat.completions.create({
model: "gpt-4",
messages: [
{role: "system", content: systemPrompt},
{role: "user", content: userQuery}
]
});
}
`
这背后既没有微调,也没有任何创新架构。然而,其商业模式却异常“成功”:单次查询的API成本约为0.033美元,而向用户收取的费用却高达2.5美元,成本利润率高达75倍! 更荒谬的是,调查者发现多家公司的代码几乎一模一样,甚至连“永远别提OpenAI”的注释都完全相同。模式二:高大上的RAG架构,实则“三件套”流水线
相比第一种赤裸裸的包装,第二种模式听起来更具技术含量——检索增强生成(RAG)。这些公司在宣传中会使用“先进神经检索”、“自研嵌入模型”等术语,但实际技术栈却惊人地一致。
揭开RAG套壳的真相:
* 嵌入模型: 并非“自研”,而是普遍使用OpenAI的
text-embedding-ada-002。
* 向量数据库: 并非“专有基础设施”,而是主流的Pinecone或Weaviate服务。
* 生成模型: 并非“我们训练的模型”,最终还是调用GPT-4。这套“OpenAI + Pinecone + GPT-4”的组合拳非常有效,但将其包装成“自研AI基础设施”则是一种误导。其成本同样低廉,而API成本利润率可以达到惊人的250至1000倍。一个每月处理100万次查询的典型公司,API总成本约3万美元,而月收入可达15万至50万美元,毛利率高达80%以上。
模式三:真假“微调”,仅7%公司在做真功夫
“微调模型”听起来是真正技术实力的象征,但调查发现,大多数声称微调的公司,仅仅是使用了OpenAI提供的微调API。这本质上是付费让OpenAI将特定数据和提示整合到其系统中,与从零开始训练或深度微调一个模型有着天壤之别。
真正投入资源进行模型训练的公司仅占7%。他们的技术栈清晰可见,包括使用AWS SageMaker或Google Vertex AI进行训练、将模型存储在S3、部署自定义推理端点等。而其余的公司,则是在用API服务来营造自研的假象。
用户如何擦亮双眼?30秒识别“套壳AI”
作为普通用户或潜在客户,我们无需进行复杂的逆向工程,通过几个简单步骤就能快速识别“套壳”公司:
- 检查网络流量: 在浏览器中按F12打开开发者工具,切换到“网络(Network)”标签页。与AI功能交互时,如果看到向
api.openai.com,api.anthropic.com等地址发出的请求,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家套壳公司。
- 观察响应时间: OpenAI的API响应时间有其特定模式,通常在200-400毫秒之间。如果AI的响应时间总是落在这个区间,基本可以确认其底层服务。
- 分析营销话术: 警惕那些使用“智能引擎”、“先进AI”等模糊营销词汇的公司。真正拥有技术的公司会乐于展示其架构细节,而套壳公司则倾向于用华丽但空洞的词藻来掩饰。
对于希望直接体验原生、强大AI能力的用户而言,与其为这些高溢价的“中间商”付费,不如寻找稳定可靠的官方渠道或镜像服务。例如,通过一个稳定、ChatGPT不降智的平台,你可以直接与顶尖模型对话,避免被中间环节层层加价。想要在国内顺畅使用,可以访问 ChatGPT镜像站 https://chat.aigc.bar,这里提供了便捷的ChatGPT国内使用方案,让你直接触达核心AI技术。
AI套壳并非原罪,透明度是关键
值得明确的是,基于强大的第三方API(如ChatGPT API)构建应用本身没有任何问题。这就像开发iPhone应用无需自己制造操作系统一样。真正的问题在于欺骗和不透明。
调查中那27%做对的公司,要么是透明的套壳公司,在官网明确标注“Built on GPT-4”,他们售卖的是高效的工作流和优秀的用户体验;要么是真正的构建者,在医疗、金融等垂直领域训练自己的专用模型。
一个聪明的套壳公司与一个欺诈公司之间的唯一区别,就是诚实。
结论:泡沫终将散去,价值回归真实
Teja Kusireddy的调查为火热的AI创业圈浇了一盆冷水,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。它揭示了行业发展初期的混乱与泡沫,同时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。
- 对创始人而言: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。与其伪装自研,不如专注于创造独特的用户体验、构建有价值的数据壁垒。
- 对投资者而言: 深入的技术尽职调查至关重要。一张OpenAI的API账单远比一份华丽的PPT更具说服力。
- 对用户而言: 保持批判性思维,根据产品的实际效果而非营销宣传来做判断。当你需要最纯粹、强大的AI能力时,直接选择像 ChatGPT官方中文版 这样的可靠服务,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。
AI套壳时代是技术普及的必经阶段。当炒作退潮,那些真正解决问题、保持透明、创造价值的公司终将胜出。而在此之前,让我们学会辨别真伪,拥抱真正强大的技术核心。
Loading...
.png?table=collection&id=1e16e373-c263-81c6-a9df-000bd9c77bef&t=1e16e373-c263-81c6-a9df-000bd9c77be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