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IC 2025深度洞察:从模型内卷到生态闭环,AI未来已来,最新AI资讯新闻尽在AIGC.bar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2025年的夏天,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的热度堪比烈日,一票难求的盛况和场馆外攒动的身影,都预示着人工智能(AI)已经从一个前沿科技话题,演变为席卷全民的产业浪潮。穿过喧嚣的人潮和纷繁的展台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零散的技术发布,更是一幅描绘中国AI产业未来走向的宏大蓝图。本文将不再简单罗列趋势,而是深入解读和扩展WAIC背后所揭示的核心脉络,从大模型的演进、产业生态的闭环到应用商业化的爆发,系统性地洞察中国AI的现在与未来。
大模型演进:从追赶SOTA到引领开源与创新
曾几何时,追逐SOTA(State-of-the-art)性能榜单是中国LLM(大语言模型)竞赛的主旋律。然而,本届WAIC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:这场竞赛已经升级。
首先,综合实力成为新的角斗场。 以DeepSeek为代表的顶尖模型,其深远影响在于,它让业界和公众真正相信,中国人有能力、有信心直指AGI(通用人工智能)。这股信念促使国内大模型厂商的目标不再是成为“中国版OpenAI”,而是直接瞄准通用智能的终极目标。因此,新发布的基础模型,如阶跃星辰的Step-3、商汤的日日新V6.5、讯飞的星火深度推理X1升级版,无一不强调在推理、多模态和低成本落地上的综合能力,单纯的参数和跑分已不再是唯一的王牌。
其次,开源已成共识,而非选项。 如果说Llama曾是开源世界的灯塔,那么现在,中国模型方阵正接过火炬。以通义千问为旗手,阿里在WAIC前夜的“一键三连”开源,连同MiniMax、Kimi、智谱等头部玩家的相继开源,标志着中国AI生态选择了开放作为核心战略。这种集体共识的力量是巨大的——当全球最大的市场将开源作为标配,开源就将成为全球的共识。一个基于中国技术、构建中国生态、形成中国标准的“AI安卓”时代,正拉开序幕。
最后,底层架构创新开始涌现。 在Transformer架构一统天下的背景下,WAIC上出现了RockAI、RWKV元我智能等探索非Transformer架构的身影。这标志着中国的AI创新已经从应用层渗透到更基础的理论和架构层,开始为下一代AI技术储备颠覆性的力量。
生态闭环:芯模一体与国产AI基建的崛起
如果说模型是AI的大脑,那么芯片和基础设施就是其躯干与血脉。本届WAIC最令人振奋的趋势之一,便是“芯模一体,软硬协同”的全国产化AI生态正在加速闭环。
以往“缺芯”的痛点正在被弥补。摩尔线程、后摩智能、中昊芯英等国产芯片公司,不再是单纯的硬件提供商,而是从生态构建之初就与国产大模型进行深度适配。在展馆内,搭载国产芯片和国产模型的“AI一体机”随处可见,这表明从算力底层到模型上层的全国产化链路正在被打通。
与此同时,更宏大的AI基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。华为展示的昇腾超节点,为构建万卡、十万卡级的智算中心提供了坚实底座;中国电信提出的“智传网”,则致力于解决算力之外的另一关键问题——传输,让智能像数据一样自由流动。
在这套宏大的基建体系中,垂直行业大模型扮演了“毛细血管”的角色。它们虽不如通用模型“性感”,却直接为千行百业提供生产力。无论是南方电网的“大瓦特”模型,还是蚂蚁数科专为金融任务设计的Agentar-Fin-R1,亦或是百度在电商领域的数字人直播,都展示了AI基础设施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和效率提升。
应用落地:AI Agent引爆C端,具身智能迈入新纪元
当模型能力和基础设施日趋成熟,AI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应用来体现。今年WAIC最大的亮点,无疑是C端产品和AI Agent的全面爆发。
AI Agent正成为连接AI技术与用户的核心软件形态,它就像PC时代的网站、移动时代的APP。从WPS的办公智能体,到为出海营销、科学研究等垂直领域赋能的专用Agent,一个“万物皆可Agent”的时代正在到来,所有应用都值得被AI重塑一遍。
这股浪潮也催生了第一批商业化的AI终端。汽车、耳机、眼镜成为AI率先落地的三大硬件载体。智能座舱成为车企创新的新蓝海;讯飞AI耳机将耳机从听音工具变成了生产力工具;而Rokid、XReal、夸克等品牌的AI眼镜,则预示着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的雏形。
当然,全场最火爆的硬件非具身智能机器人莫属。相比去年的静态展示,今年的机器人普遍能走会动,甚至“大秀才艺”。宇树的“拳击机器人”更是引爆全场。值得注意的是,行业在快速走向人形收敛的同时,也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势。然而,像戴盟这样专注于毫米级视触觉传感器的差异化玩家,为机器人赋予了精准感知和灵巧操作的能力,也为整个赛道带来了更多突破同质化、走向精细化作业场景的可能性。
差距不再是问题,中国的后发优势是什么?
最后,一个萦绕在行业上空许久的问题——中国与硅谷的AI差距还有多远?在WAIC 2025的现场,这个问题似乎已不再是焦点。一位资深创业者给出的答案是“6个月”,但这背后更深层的共识是,当目标是AGI时,早晚的追赶问题,让位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。
中国最宝贵的“后发优势”资源,正是WAIC现场人山人海的景象所揭示的:庞大、热情且充满活力的开发者与用户群体。有人做、有人用、有人关注,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,是任何技术领先都无法比拟的、最肥沃的创新土壤。
AI的浪潮已至,未来已来。想要获取最新的AI资讯、学习Prompt技巧,或紧跟大模型发展的脉搏,欢迎访问AI门户网站 AIGC.bar (https://aigc.bar),与我们一同见证AGI的到来。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