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IC深度观察:机器人狂热下的泡沫与大模型的务实求生 | AI资讯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在上海拉开帷幕,其规模号称“史上之最”。然而,与会者感受到的氛围却与去年的“百模大战”截然不同。当下的焦点已从虚无缥缈的模型参数,骤然转向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具身智能——人形机器人。但这股席卷全场的热情,究竟是技术革命的前夜,还是资本泡沫的狂欢?在这场喧嚣背后,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、也更加残酷的人工智能产业十字路口。想要获取最新最全的AI资讯,欢迎访问AI领域的专业门户网站 AIGC.Bar。
机器人舞台:“完美”表演下的集体焦虑
本届WAIC最引人瞩目的,无疑是占据了整个二层展馆的具身智能区。与去年仅18家厂商的规模相比,今年暴增至80家的机器人公司,将这里变成了星光熠熠的“机器人好莱坞”。
- 流量的焦点:以宇树科技、智元机器人为代表的头部玩家,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。机器人打鼓、跳舞、执行复杂任务,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编排,流畅得近乎“完美”,引来阵阵惊叹。
- “求稳”的悖论:然而,这种“零失误”的表演,恰恰暴露了行业深层的焦虑。在技术尚处早期、现实中“翻车”才是常态的背景下,展会上的机器人却鲜有失手。这种刻意为之的完美,与其说是技术自信的展示,不如说是为了取悦资本和客户而上演的“舞台剧”。多数厂商仍在演示抓取、移动等最基础、最不容易出错的动作,甚至有些机器人只是作为静态模型摆放,证明自己“未曾掉队”。
- 资本的催熟: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,“衡量具身智能赛道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就是融资能力。” 今年上半年,该赛道的融资额已超去年总和。大家心照不宣的是,必须趁着热度尚在,赶紧拿到下一轮融资。因为一旦泡沫破裂,冷却期到来,再想讲出动人的故事就难了。宇树和智元高调喊出的“10亿营收”目标,更像是在为高估值背书,而整个行业距离大规模商业化,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大模型战场:从炫技到务实的求生之路
相比二层机器人的喧嚣与炫技,一层的大模型展区则显得“冷静”和务实了许多。热度退潮后,生存成了大模型公司的第一要务。曾经的“百模大战”迅速洗牌,如今的幸存者们,集体告别了参数竞赛,全力转向“讲好落地的故事”。
- 应用为王:阶跃星辰联手灿星文化打造“中国AI好声音”,将技术与娱乐场景深度绑定;MiniMax则坚持纯卖API的商业模式,并大力投入C端应用开发。这些举动清晰地表明,大模型(LLM)厂商已经意识到,只有找到可靠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,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活下去。
- 资本风向标: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,头部的大模型创业公司正在成为地方国资的“宠儿”。阶跃星辰和MiniMax相继获得上海国资背景的投资,这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,更是对其商业化路径的一种认可。
- 格局已定:展位面积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。智谱AI和Kimi(月之暗面)的展位明显缩水,而去年参展的百川智能则直接缺席。这预示着大模型领域的市场集中度正在急剧提高,留给中小玩家的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多了。
“黄仁勋”之问:谁能穿越AI的周期?
“谁会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黄仁勋?”——这个问题飘荡在WAIC的空气中,道出了所有从业者的期盼与焦虑。黄仁勋的成功,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对产业趋势的精准预判和对生态的成功构建。
然而,在当前的AI浪潮中,对“下一个黄仁勋”的渴望,似乎正将行业推向一个危险的境地。无论是具身智能还是大模型,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:
- 过早的商业化渴求:对“10亿营收”这类数字的急切标榜,正在扼杀技术探索期最宝贵的冒险精神和想象力。真正的AGI之路充满不确定性,过分追求确定性的商业回报,可能会让行业错失真正的突破。
- 技术与故事的平衡:活下去需要一个资本和客户都愿意买单的“故事”,但这个故事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技术根基之上。如果只有精心编排的表演和宏大的营收目标,而缺乏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和真实场景的规模化落地,那么泡沫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。
结论:热情之后,回归价值创造
2025年的WAIC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工智能产业的真实面貌: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。具身智能的狂热,是大模型之后资本市场寻找的又一个增长新叙事;而大模型厂商的集体务实,则是经历过一轮残酷洗牌后的冷静反思。
历史的剧本似乎正在重演。从“百模大战”到如今的80家机器人公司同台竞技,喧嚣过后,最终能剩下多少玩家?答案无人知晓。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无论是机器人还是大模型,最终的胜利者,一定是那些能够穿越周期、回归价值创造、真正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公司。
想持续关注AI新闻,深入了解OpenAI、ChatGPT、Claude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AI变现的最新趋势吗?请锁定AIGC.Bar,您的权威AI门户网站。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