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人进化新篇章:能新陈代谢与自我修复的AI实体诞生,AIGC导航带你解读前沿AI新闻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在人工智能(AI)飞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见证了大模型在语言、代码和图像生成方面的惊人能力。然而,传统机器人的物理形态始终是一个“封闭系统”,一旦制造完成,其结构便被固定,无法像生物体一样生长、修复或适应环境。最近,发表于《Science Advances》的一项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,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:机器人也能拥有“新陈代谢”和“自我修复”的能力。
这项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实验室的突破性研究,不仅是机器人技术的一次飞跃,更可能预示着物理形态AGI(通用人工智能)的全新发展路径。要跟上这类尖端AI资讯,一个全面的AI门户网站至关重要。接下来,让我们深入解读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。
什么是机器人“新陈代谢”?
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,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,用于生长、修复和维持生命活动。受到这一启发,研究团队提出了“机器人新陈代谢”的概念,旨在打破机器人物理形态的封闭性。他们认为,未来的机器人应该满足两个关键标准:
- 物质摄取与整合:能够从环境中吸收并利用外部材料(如其他模块化零件)。
- 物理发展与修复:利用摄取的材料实现自身的物理生长、形态改变或损伤修复。
为了实现这一设想,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 Truss Link 的模块化机器人零件。每个Truss Link都是一个独立的智能单元,它像一根可伸缩的杆件(长度可在28cm至43cm间变化),两端配有强大的磁性连接器。这些连接器能够自动调整极性,确保多个零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稳固地连接在一起。其内部集成了微控制器、驱动器、电池和WiFi天线,使其具备了计算、运动和通信的能力。
自主生长与功能进化:从零件到实体
这项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,在于机器人展示了惊人的自主生长能力。实验从一个单独的Truss Link零件开始。
- 平面到立体:单个零件通过磁力吸附环境中的另外两个零件,首先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。随后,通过精确控制自身伸缩,改变结构形态,继续吸附新的零件,最终从一个二维平面结构“生长”为一个三维的四面体。
- 功能性进化:生长不仅仅是体积的增加。团队构建了一个“棘轮四面体”机器人,通过增加新零件,其移动速度从0.3m/s提升至0.5m/s,性能暴增66.5%。这证明了“新陈代谢”带来的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,更是实实在在的功能进化,这是迈向更高级智能体的关键一步。
损伤自愈与部件更替:迈向“不死”机器人
生物体最强大的能力之一便是修复损伤。Truss Link机器人同样展示了出色的自愈本领,实验模拟了两种常见的损伤场景。
- 结构散架后的自我重组:研究人员将一个组装好的四面体机器人从1米高处抛下,导致其零件完全散开。令人惊叹的是,散落的零件通过内置的WiFi系统进行通信,确定彼此的位置,然后自主控制伸缩运动,相互靠近并重新吸附。在10次重复实验中,机器人平均仅用2分钟就能完成重组,成功率高达92%。这仿佛是科幻电影中液态金属机器人重聚的雏形。
- “代谢废物”的主动替换:当某个零件电量低于15%时,系统会将其识别为“失效部件”。机器人会主动收缩弹簧,断开与该零件的磁性连接,将其“抛弃”。随后,它会像觅食一样,在环境中寻找一个功能完好的新零件并将其吸附,完成“器官”替换。这一过程完美诠释了“新陈代谢”中排出废物、吸收养分的循环。
从个体到群体:协作涌现的智能
单个机器人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,而多个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则展现了更高的智能潜力。实验中,两个独立的三角形机器人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和协调。其中一个机器人主动伸长身体,像一只手臂一样钩住并抬起另一个机器人,最终两者完美结合,形成一个更复杂的菱形结构。
这种协作能力表明,未来的机器人集群或许能像蚁群或蜂群一样,通过简单的个体规则和局部交互,涌现出解决复杂任务的群体智能。
结论:物理AI的黎明
诚然,与生物细胞亿万年进化出的复杂机制相比,Truss Link的“新陈代谢”还处于初级阶段。但我们不应忽视其开创性的意义。这项研究证明了机器人不必完全遵循生物的进化路径,而是可以开创一条独有的、基于工程和人工智能的物理智能发展道路。
从固定的、一次性的工具,到能够生长、修复、适应和协作的动态实体,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对“生命”和“智能”定义的深刻拓展。这项研究是AI日报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,它为物理世界中的AGI描绘了无限可能的未来。
想要持续追踪这类前沿AI新闻和大模型的最新动态吗?一个优秀的AI门户网站是必不可少的。AIGC导航 (www.aigc.bar) 汇集了全球最新的AI资讯和实用工具,助你第一时间把握人工智能的脉搏,洞见未来趋势。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