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机器人大脑革命:FiS-VLA模型实现快慢思考统一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
引言:机器人智能的“快思”与“慢想”困境

在人工智能(AI)驱动的机器人领域,一个长期存在的“两难困境”是:如何让机器人既能像我们一样进行深思熟虑的“慢速推理”(例如,理解“把桌子上的苹果放到篮子里”这一复杂指令),又能像我们的本能反应一样执行“快速行动”(例如,在拿起苹果时实时调整手臂姿态以避免滑落)?
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模型往往顾此失彼。一方面,以大型视觉-语言模型(VLM)为代表的大模型拥有强大的语义理解和规划能力,但其庞大的体积和缓慢的推理速度,使其难以应对需要高频实时响应的物理世界。另一方面,轻量级的控制策略虽然反应迅速,却缺乏对复杂任务的深度理解和泛化能力。
为了打破这一瓶颈,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从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的“双系统理论”中汲取灵感,重磅发布了一种名为 Fast-in-Slow Vision-Language-Action (FiS-VLA) 的全新模型。该模型创新性地模拟了人脑中快速、直觉的“系统1”和缓慢、理性的“系统2”,将二者无缝统一在一个架构内,为通向更高级别的人工智能AGI(通用人工智能)开辟了新路径。

核心突破:统一而非拼接的“快慢一体”架构

以往的“双系统”尝试,通常是为大模型(慢系统)额外附加一个独立的快速执行模块(快系统)。这种“拼接”式设计存在根本缺陷:两个系统相对独立,知识无法高效共享,导致快系统无法充分利用慢系统强大的预训练知识和推理结果,协同效率低下。
FiS-VLA则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“嵌入式”设计。它没有另起炉灶,而是巧妙地将VLM(研究中使用了LLaMA2-7B)的最后几层Transformer模块“重构”为快速执行的系统1,并将其直接嵌入到原有的慢速推理系统2内部。
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: * 知识继承:系统1不再是一个“局外人”,而是系统2的一部分。它直接在高维表示空间中运作,天然地继承了系统2通过海量互联网图文数据预训练而来的丰富知识,实现了高效的知识迁移。 * 结构统一:整个模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实现了“快中有慢,慢中有快”的协同结构。慢系统进行高层规划,其输出的特征无缝地成为快系统执行动作的“上下文”和“指导思想”。
这种架构上的革新,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双系统模型的协同难题,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理与控制一体化奠定了基础。

异步协同:异构输入与频率解耦的精妙设计

为了让快、慢两个系统各司其职且高效协作,FiS-VLA设计了一套精密的异步协同机制。

1. 异构模态输入

FiS-VLA认识到两个系统在职责上的根本差异,因此为它们“量身定制”了不同的信息输入: * 慢系统(系统2):负责任务理解和语义推理。它主要接收2D图像语言指令,这最能激发其在互联网规模数据上预训练出的强大语义建模能力,准确理解任务目标。 * 快系统(系统1):负责实时动作生成。它必须接收最全面、最低延迟的感知信息,包括机器人自身状态(如关节角度、末端位置)、当前时刻的2D图像以及至关重要的3D点云信息(用于精确空间关系感知)。
这种异构输入设计,确保了慢系统能“想得深”,快系统能“看得准”,实现了信息利用的最大化。

2. 异步运行频率

FiS-VLA的两个系统以不同的“心跳”运行: * 慢系统以低频率运行,例如每4个时间步运行一次。它处理高层信息,输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指导特征,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动作提供规划。这借鉴了“动作块化”的思想,即一次深思熟虑可以指导后续一系列连贯的动作。 * 快系统则以高频率运行,在每个时间步都接收实时感知输入,并结合慢系统周期性更新的指导特征,生成即时动作。这就像人类的直觉反应,快速、流畅且有目标导向。
通过消融实验,研究团队发现当快慢系统的运行频率比为4:1时,模型性能达到最佳,这揭示了机器人思考与行动之间一种高效的协同节律。

性能飞跃:从仿真到现实的压倒性优势

FiS-VLA的卓越设计带来了惊人的性能提升,在速度、精度和泛化性上均取得了SOTA(业界最佳)表现。
  • 惊人的速度:在单步预测8个动作的配置下,FiS-VLA的理论控制频率可以达到117.7Hz。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,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做出远比以往模型更平滑、更及时的响应,极大地提升了物理交互的稳定性和自然度。在标准测试中,其21.9Hz的频率也达到了主流方案CogACT的两倍以上。
  • 卓越的精度:在RLBench仿真平台的10项任务中,FiS-VLA在8项中取得第一,平均成功率高达69%。在真实的机械臂平台上,它同样表现出色,尤其是在“倒水”、“擦黑板”、“折毛巾”等需要精细操控和长期规划的复杂任务中,展现了远超基线模型的成功率。
  • 强大的泛化能力:当面对训练中未见过的物体、变化的背景光照等视觉干扰时,FiS-VLA的性能下降幅度远小于其他模型。这证明其双系统架构并非死记硬背,而是具备了对环境变化的强大鲁棒性,这是AI模型走向现实应用的关键一步。

迈向通用人工智能:FiS-VLA的启示与未来

FiS-VLA的出现,不仅仅是机器人控制领域的一次技术迭代,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的蓝图。它通过模拟大脑功能分化的核心思想,为解决人工智能中“思考”与“行动”的统一问题提供了一个优雅且有效的范例。
这种快慢结合、推理与执行无缝协同的架构,是迈向更高级别AGI的重要基石。一个能够理解抽象指令,并将其转化为物理世界中流畅、精准、鲁棒动作的智能体,正是我们追求的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。
未来,研究者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动态调整快慢系统的共享结构与协同频率,让模型能够根据任务难度自适应地分配计算资源,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。
想了解更多关于AI大模型AGI的最新AI资讯和深度解读,欢迎访问AI门户网站 AIGC.bar,获取前沿的AI新闻AI日报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