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抗体设计革命:诺奖得主贝克团队RFdiffusion模型或终结传染病 | AI资讯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引言
每当一种新型病毒出现,人类社会便会陷入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传统的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过程,从病毒分析到药物筛选,再到临床试验,往往需要数年时间。这个漫长的周期在面对快速变异和传播的病原体时显得力不从心。然而,这一困境可能即将被彻底改变。近日,诺贝尔奖得主、华盛顿大学教授大卫·贝克(David Baker)团队在《Nature》上发表的最新研究,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图景。他们开发的AI模型RFdiffusion,能够在短短几小时内“凭空”设计出全新的抗体结构,并能精确打击病毒的要害,这无疑是AI资讯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,预示着人类应对传染病的模式将迎来颠覆性变革。
告别“大海捞针”:传统抗体研发的困境
在了解AI的革命性力量之前,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传统抗体研发的“痛点”。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是天然的“抗体工厂”,它产生的抗体像一把把特制的钥匙,能精准识别并锁住病毒表面的特定“锁孔”(即表位),从而标记并清除入侵者。单克隆抗体疗法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。
然而,要从海量的可能性中找到那把最有效的“钥匙”,过程却异常艰难,主要依赖两种传统方法:
- 动物免疫法:将病毒蛋白注射到动物体内,等待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,再进行分离筛选。这个过程就像是让一个工具箱随机生成工具,希望能有一把碰巧合用,效率低下且充满不确定性。
- 库筛选法:建立一个包含数十亿种不同抗体的“抗体文库”,然后用目标病毒蛋白进行筛选。这虽然比动物免疫法高效,但本质上仍是“大海捞针”,无法保证找到的抗体能攻击病毒最致命的弱点。
这两种方法的共同弊端在于其被动性和随机性。我们无法主动指定抗体攻击病毒的哪个部位,获得的抗体很可能只结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位置,无法有效中和病毒。
RFdiffusion:AI化身“蛋白质建筑大师”
大卫·贝克团队开发的RFdiffusion模型,彻底颠覆了这种被动的局面。它不再是筛选者,而是一个极其聪明的“蛋白质建筑大师”。通过学习数以万计的已知蛋白质结构数据,RFdiffusion掌握了构建蛋白质的“语法规则”。
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近年来在AI图像生成领域大放异彩的扩散模型(Diffusion Model)。整个设计过程可以想象成一个从混沌中创造秩序的游戏:
- 从“噪声”开始:模型最初面对的是一团混乱无序的蛋白质结构“噪声”。
- 逐步去噪:通过一步步地去除噪声,RFdiffusion逐渐“雕刻”出一个清晰、合理且全新的抗体三维结构。
- 精准指令:最关键的是,研究人员可以给它下达明确指令,例如:“请设计一个能紧密结合流感病毒血凝素特定保守区域的抗体。”
RFdiffusion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对“互补决定区”(CDR)的创造性设计。CDR是抗体与目标结合的关键部位,好比是钥匙的齿形。经过大量训练,RFdiffusion不仅学会了如何构建这些区域,更能生成训练数据中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结构,这意味着它是在真正地创造,而非简单地模仿。
AI协同作战:RFdiffusion的“左膀右臂”
RFdiffusion的强大并非单打独斗的结果,它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关键的AI合作伙伴,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设计与验证闭环:
- ProteinMPNN (序列编写专家):当RFdiffusion绘制出抗体的三维结构蓝图后,ProteinMPNN负责填充细节。它会精确计算出应该使用哪种氨基酸序列来构建这个三维结构,确保蓝图能够被真实地“建造”出来。
- RoseTTAFold2 (质量检查员):作为大卫·贝克团队另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,RoseTTAFold2扮演着质检员的角色。它会独立预测由ProteinMPNN生成的氨基酸序列最终会折叠成什么形状,并将其与RFdiffusion最初的设计蓝图进行比对。如果两者高度一致,则说明这个AI设计的抗体在现实世界中大概率是可行的。
这个“设计-编码-验证”的AI流水线,极大地提高了从头设计功能性蛋白质的成功率和效率。
从虚拟到现实:惊人的实验验证
再精妙的大模型设计,也需要现实世界的检验。贝克团队针对多种重要病原体进行了实验验证,包括流感病毒、新冠病毒(SARS-CoV-2)、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以及一种可引起严重腹泻的细菌毒素。
实验结果令人振奋:
* 高成功率:针对不同的靶点,AI均设计出了能够实现特异性结合的抗体。
* 原子级精度: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观察,AI设计的抗体与病毒蛋白结合的实际姿态,与RFdiffusion最初的预测几乎完全一致,偏差小到原子级别。这标志着分子设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境界。
* 快速进化:针对部分初始设计结合力不够强的问题,团队利用一种名为OrthoRep的系统,在酵母细胞中快速模拟并加速了抗体的“进化”过程,短时间内就筛选出了亲和力提升数百倍的优化版本。
更具挑战性的是,团队还成功设计了结构更复杂的单链可变片段(scFv),它需要同时精确设计六个结合区域。这证明了RFdiffusion处理复杂分子设计任务的强大能力。
未来已来:AI将如何重塑传染病应对模式?
RFdiffusion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,更是一种全新的科学范式——从“发现”到“设计”的转变。其核心优势在于前所未有的准确性。
想象一下,当未来再次爆发新的疫情时,我们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待:
1. 科学家在几天内解析出新病毒的关键蛋白结构。
2. 利用RFdiffusion等AI工具,针对病毒最保守、最不易变异的“命门”进行靶向设计,在几小时内生成上百个候选抗体蓝图。
3. 通过AI流水线快速验证并生产出候选抗体,可能在几周内就开始临床试验。
这种精确靶向的能力,是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。它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效力更强、能应对病毒变种的“广谱”抗体,同时通过避开与人体蛋白相似的区域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项研究的多位作者,包括大卫·贝克本人,都是AI生物初创公司Xaira Therapeutics的联合创始人。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便获得10亿美元融资,预示着这项顶尖的AI科研成果正加速走向产业化,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。想要了解更多关于LLM和AGI如何改变世界的最新AI新闻和深度解读,欢迎访问AI门户网站 https://aigc.bar。
结论
从大海捞针式的筛选,到原子级精度的从头设计,大卫·贝克团队的RFdiffusion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。它将人类从自然界的被动观察者,转变为生物分子的主动创造者。尽管目前技术仍有提升空间,如提高成功率、解决免疫原性等问题,但它所开启的大门通向一个更快速、更精准、更主动的医疗未来。这不仅是抗体药物研发的革命,更是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现,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绝佳范例。
Loading...
.png?table=collection&id=1e16e373-c263-81c6-a9df-000bd9c77bef&t=1e16e373-c263-81c6-a9df-000bd9c77be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