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飙洞察:AI如何将我们推向“顾影自怜”的深渊?| AI资讯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引言
随着ChatGPT、Claude等大模型(LLM)的浪潮席卷全球,人工智能(AI)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我们的生活。当资本和舆论为AI描绘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未来时,个体却在兴奋与焦虑的交织中感到迷茫。人类学家项飙在其新书《你好,陌生人》的对谈中,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:AI把「顾影自怜」四个字彻底地实现了。
这个论断如同一面镜子,照见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疏离的本质。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个由AI深度参与的社会了吗?本文将深入解读项飙的洞察,探讨AI如何成为我们情感的“高级回音壁”,并思考在技术日益完美的今天,我们如何找回珍贵的“活人味儿”,重建真实的社会连接。要跟上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,洞察其社会影响,欢迎访问AI门户网站 AIGC.bar,获取最前沿的AI新闻和AI资讯。
AI——终极的“顾影自怜”与回音壁
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放弃与真实的人类交流,转而向AI寻求情感慰藉?项飙一针见血地指出,AI恋人之所以“完美”,恰恰因为它完全根据你的需求设计和定制。它不会带来基于独立生命经验的独特视角,因为它没有生命,没有经验。
AI所能做的,仅仅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库,对你的情绪进行最丝滑、最精准的迎合。这并非真正的交流,而是一个精致的回音壁,一个你自我的影子。“顾影自怜”——这个古老的词汇,在AI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技术内涵。我们对着AI诉说,本质上是在与一个被自己意志美化过的自我对话。
这种完美的迎合,短期内能带来巨大的舒适感和安全感,但其长期后果是危险的:
* 认知窄化:长期与“影子”对话,我们会逐渐丧失对世界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能力。
* 能力退化:当习惯了AI的无条件迎合,我们将越来越难以处理现实生活中充满摩擦、误解和不同意见的真实人际关系。
从“附近的消失”到“人的消失”
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“附近消失”是指我们忽略身边人,去和远方的网友连接;那么AI时代则可能走向“人的消失”——我们甚至放弃了与任何真实的人连接。
这个趋势的根源,并不能完全归咎于AI技术本身。项飙认为,在AI到来之前,我们的社会系统,尤其是教育和工作评价体系,已经变得高度行政化、形式化,我们的思维方式早已“AI化”。我们习惯于依赖抽象的规则、符号和KPI来行事,而不是通过与具体的人互动来解决问题和满足情感需求。
这种预先存在的孤独、恐惧和生活稀薄感,为AI的乘虚而入提供了完美的土壤。AI的出现,仿佛为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“最优解”,让我们在“顾影自怜”中找到了一种“一见如故”的错觉。
我们为何渴望“活人味儿”,却又追求完美?
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是:一方面,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反复修改、精雕细琢的完美形象,人们害怕暴露任何瑕疵;另一方面,大家又极度追捧所谓的“活人味儿”——那种不经意的坦诚、自然的瑕疵和松弛感。
项飙认为,这背后是人类对本真性和互动性的深层渴望。
1. 本真性:完美的假象让人疲惫且无力。而说真话、展现真实的自己,能调动丰富的生命经验,是一个自我培育和壮大的过程,具有强大的持续性。
2. 互动性:“活人味儿”恰恰是真实互动的催化剂。一个人的不完美和坦诚,会激发他人的共鸣和表达欲,让交流变得丰富而有趣。完美的呈现则像交换文本,终止了真正的互动。
“活人味儿”正是对AI完美性的反叛。AI的“完美”是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学最优解,是符合大众最无反思性习惯的产物,它没有个性,更没有灵魂。而我们对“活人味儿”的呼唤,正是在这个节点上,对自身独特性的确认和坚守。
在“长期赖活”与“发疯”之间寻找出路
当真实的人际互动变得困难,个体的生命力会发生什么变化?项飙提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假设:我们可能会进入一种“长期赖活着”的状态。
一方面,AI在医疗领域的进步能不断延长人的寿命;另一方面,精神上的疲惫、社交上的孤立和意义感的丧失,可能让生命变得毫无生气,只剩下“活着”这个物理状态。
与这种低能量状态相对的,是另一种极端情绪——“发疯”。在僵化、抽象、无法辩驳的规则(如职场KPI、家庭控制)面前,当说理和协商的渠道被堵死,人们只能通过“发疯”这种极端方式来夺回掌控权,划清边界。
这两种状态,都是真实人性在被压抑后的扭曲表现。其出路不在于全盘否定AI,而在于有意识地去发展中间地带的技巧——学会协商、学会共情、学会在不完美的关系中建立信任。
结论:重建附近,拥抱不完美
项飙的深刻洞察提醒我们,AI带来的挑战,核心是人的问题,是社会关系的问题。AI本身无罪,它只是我们已有社会趋势的一面放大镜。它放大了我们的孤独,也为“顾影自怜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工具。
要走出这个困境,我们不能指望技术的自我修正。出路在于我们自己:
* 重建附近:从关心身边具体的人和事开始,参与社区,了解食堂、环卫系统的运作,在具体而微的社会构成中理解人性的丰富性。
* 拥抱不完美:珍视自己和他人的“活人味儿”,在不经意间流露的善良、智慧和力量中建立自信和信任。
* 学习互动技巧:培养在复杂关系中协商、沟通和建立边界的能力,而不是在“包子”和“发疯”之间二选一。
归根结底,我们需要在AI之外,为自己保留一片真实、鲜活、甚至有点粗糙的生活。因为只有在那里,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,连接他人,并找到作为“活人”的意义和力量。想持续关注AI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,探索更多关于AGI、Prompt工程和AI变现的深度内容,请访问AI门户 AIGC.bar。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