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智能2.0:AI不再是工具,而是科学家的合作伙伴 | AI资讯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网址
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无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场盛宴,其中,科学智能(AI for Science, AI4S)作为一个战略核心方向,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讨论。自从AlphaFold以惊人的效率破解了蛋白质折叠这一生物学难题,AI4S就已证明,它并非遥远的科幻构想,而是正在重塑科学研究根基的现实力量。
在由复旦大学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(上智院)联合主办的「星河启智·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」上,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——科学智能2.0。这不仅是一个技术的迭代,更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。它的核心答案是什么?是开放协作、是科学家为中心,更是将AI从一个被动的“工具”提升为能够与科学家默契协作的“合作伙伴”。本文将深入解读这场思想盛宴,探寻塑造科学未来的关键力量,并为您带来最新的AI资讯

理论与实践的碰撞:科学智能的顶层思考

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,诺贝尔奖与图灵奖得主的观点交锋,为科学智能的发展描绘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现实挑战。
图灵奖得主Joseph Sifakis教授强调,当前的人工智能,尤其是机器学习,距离可信的自主决策依然遥远。他认为,必须正视AI在可靠性与安全性上的根本性挑战,将符号推理与知识有效增强,是通往更高级别智能的必经之路。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iorgio Parisi教授则提出了一个精妙的比喻:现代AI如同热力学诞生前的蒸汽机——功能强大,却缺乏基础理论框架。他指出,我们尚无可通用的理论来解释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,呼吁物理学家、生物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等跨学科团队,共同构建“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”。
视角转回国内,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从“计算”的宏大视角出发,认为AI的本质是拓展人类科学研究的边界,而开放的大模型平台正在打破科研壁垒,实现科研的“平权”。这代表了以强大算力基础设施为“底座”的驱动力。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伦敦大学学院汪军教授聚焦应用的“场景论”,他展示了AI如何在抗体设计、材料科学等领域,通过“黑盒优化”高效找到最优解。
这两种视角共同揭示了科学智能发展的两大支柱:强大的基础设施是根基,而能产生价值的精准应用场景则是其生命力的体现。

全球共识:开放协作是通往未来的唯一路径

面对技术壁垒和“数据鸿沟”日益扩大的挑战,论坛达成了一个关键共识:科学智能2.0时代的核心,在于构建一个开放、安全、协作的全球科学生态系统。
为此,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共同发起了《开放科学全球学术合作倡议》,旨在打破数据与模型的孤岛,推动形成一个由人类科学家、开放数据、全球协作和AI科学家群体共同组成的“超级科学发现系统”。该倡议提出了四大核心举措:
  1. 构建开放基础设施与统一标准:让每一个算法和大模型都成为可供全球使用的宝贵资产。
  1. 启动大科学计划:聚焦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,汇聚全球智慧。
  1. 培养人才与全球责任:建立全球化的人才发展体系,促进国际合作。
  1. 创造人类科学新时代:让开放合作成为科学创新的基础,使AI更好地服务于科学。
这一倡议为科学智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,也强调了开放精神的重要性。想要获取更多关于全球AI合作的AI新闻和深度分析,可以访问AI门户网站 https://aigc.bar

教育革命:AI如何重塑大学与科研范式

科学智能2.0不仅是技术的革新,更对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的核心——大学,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。在“校长对话”环节,多位顶尖高校代表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。
  • 从“工具思维”到“生态思维”: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指出,业界普遍仍将AI视为工具,而未真正走向构建人机协作的“生态思维”。他呼吁构建一个“超级科学发现系统”,让科学发现的网络效应真正涌现。
  • 基础研究是AI的“源头活水”: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强调,AI本身源于统计物理等基础研究,因此加强基础学科教育是培养顶尖AI人才的根本。
  • 社会科学的“范式革命”: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警告,AI正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,传统的经济学、社会学理论面临颠覆,学科体系必须进行全面革命。
  • 重塑大学形态的“激进构想”: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直言“AI会改变教育的本质”,并提出用区块链解决知识产权确权、用“纳米出版”替代传统论文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。
这场对话的共识是,大学这一古老的组织,其形态、功能与评价体系都亟待一场深刻的变革。

实践路径:构建“热带雨林”式创新生态

从宏观理念到具体落地,论坛展示了一条清晰的“研创一体”路径。核心共识是:科学智能的发展需要产业界、学术界和新型研发机构协同进化,形成一个“热带雨林”式的创新生态。
产业界直指痛点:AI模型的高计算通量与湿实验的低验证通量存在巨大错配。解决方案是构建智能自动化实验室,将“设计-构建-测试-学习”的闭环高速运转,为AI模型“喂养”海量高质量数据。
学术界则更关注源头创新,探索如何将物理规律等先验知识融入模型,让模型不再是“黑箱”。
而连接这两端的“桥梁”,正是以复旦、上智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。他们发布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(NovaInspire),正是这一生态构想的承载体。其院长漆远教授定义科学智能2.0时代为:AI从工具进化为科学家“合作伙伴”的时代。
“星河启智”平台通过提供开放数据、共享模型、融合算力及核心的“智能体广场”(Agent Square),旨在让AI智能体像人类科学家一样自主规划和探索,从而解放科学家的精力,聚焦于更高价值的科学问题。平台上的“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”、“观心大模型”等应用,展示了其在人文社科和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。同时,科研伦理审查智能体“一鉴”的发布,也为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“护栏”。

结语:拥抱开放,共赴星河

“星河启智”论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:科学智能的未来,不属于任何孤立的组织,而属于一个开放、协同、共建的创新生态。在这个生态中,强大的基础设施是“底座”,精准的应用场景是“生命力”,而开放协作的精神是“灵魂”。
星河启智平台所倡导的,正是让AI成为每一位科学家的“合作伙伴”,通过连接与协作,形成创新的网络效应。当AI的望远镜已经架起,人类科学探索的璀璨星河正等待着我们。而“启智”的关键,在于我们能否携手共建那片能让创新之树茁壮成长的“热带雨林”。想了解更多前沿的AI日报AINEWS,洞察AGI的最新进展,欢迎持续关注https://aigc.bar
Loading...

没有找到文章